岁月穿梭,四季轮回,转眼我们来到了2017年一个节气——冬至。冬至吃什么好?各地在冬至时有不同的风俗,北方多数地方有冬至吃饺子的习俗。冬至经过数千年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节令食文化。吃饺子成为多数人冬至的风俗。当然也有例外——
冬至由何而来?
冬至,
又名“一阳生”、“冬节”、“亚岁”,是农历中一个重要的节气,时间在每年的公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至”是的意思,冬藏之气至此而极。
冬至日是北半球各地一年中白昼短的一天。过了冬至以后,太阳直射点逐渐向北移动,北半球白天开始逐渐变长,正午太阳高度也逐渐升高。所以,有俗话说,“吃了冬至面,一天长。”
“冬至大如年。”
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早制订出的一个。古人认为自冬至开始,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是大吉之日。因此,在古代,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又被称做“小年”。
冬至气候怎样?
从气候上看,冬至日是“数九”的天。冬至期间,西北高原平均气温普遍在0℃以下,南方地区也只有6℃至8℃左右。冬至之后,虽然太阳高度角渐渐高起来了,但这是一个缓慢的恢复过程。到了“三九天”,天气也就越来越冷了。待到过了这个“冷锋”之后,天气就会渐渐变暖。
俗语有云:
“一九、二九不出手,
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
七九河开,八九燕来,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三候
古人将冬至分为三候:“一候蚯蚓结;二候麋角解;三候水泉动。”
一候蚯蚓结。传说蚯蚓是阴曲阳伸的生物,此时阳气虽已生长,但阴气仍然十分强盛,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缩着身体。
二候麋角解。麋与鹿同科,却阴阳不同,古人认为麋的角朝后生,所以为阴,而冬至一阳生,麋感阴气渐退而解角。
三候水泉动。由于阳气初生,所以此时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动并且温热。
冬至吃什么?5种冬至必备美食盘点
一、北方冬至吃饺子。据说饺子源于古代的“角子”,是医圣张仲景发明的,通过一千多年的发展,逐渐成为北方人常吃的一种特色美食。一般常见的饺子都是咸味的,主要的馅料有猪肉香菇、三鲜、韭菜猪肉等。饺子既可蒸着吃,也可以煮着吃,蒸着吃的饺子我们称之为“蒸饺”,煮着吃我们称之为“水饺”。北方流传着“冬至饺子夏至面”的俗语,由此可见他们对于冬至吃饺子的热衷程度。
二、南方冬至吃汤圆。人吃汤圆的历史悠久,据说起源于宋朝,每年到了元宵节与冬至节的时候,家家户户都会煮汤圆吃,寓意一家人团圆吉祥。汤圆是由糯米粉搓揉而成的一种圆球形食物,大小稍微比跳棋子大些,常见的馅料有黑芝麻、花生酱等。中医把汤圆视为补虚、健脾开胃之物,冬至吃汤圆,对调理肠胃很有帮助。
三、北京人冬至喜欢吃馄饨。在北京一直流传着“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馄饨是用清水清水和面做皮,然后包上一些馅料的一种美食,跟饺子有点像,但又不同。馄饨是北京人的叫法,广东人称之为“云吞”,四川人称之为“抄手”,安徽人称之为“包袱”。关于馄饨的早记载可以追溯到西汉西汉扬雄所作《方言》,所以馄饨也是一道传统美食。
四、山东人冬至喜欢喝羊肉汤。据说山洞枣庄的羊肉汤早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由于越国宰相范蠡曾来这里隐居,见此地草地肥沃,于是带领老百姓一起发家致富,还发明了这道汤鲜味美的羊肉汤。羊肉汤以羊肉为主料,配以多种中药,有作用。女性胸部平坦、乳房凹干者多食此菜有益。
五、在江南水乡,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据说从前有一个疫鬼经常在冬至以后出来残害百姓,而疫鬼怕赤豆,于是人们便在冬至那天煮赤豆糯米饭来吃,用于驱逐疫鬼,防灾祛病。其实赤豆糯米饭的确有滋补身体的作用,因为糯米味甘、性温,能够补养人体正气,吃了会发热祛寒,适合在冬天食用。
在快时代已经成为流行的当下,小编认为,从传统中获取文化传承还是十分有必要的!想象一下,此后的某一个冬日午后,你讲着自己的冬至新知,与家人亲友围炉而坐,吃什么反而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彼时此刻,亲情流转,心境温暖。新年之首,冬至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