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子又被称之为是筒粽,是在端午节汉族的一种节日食品,传说是为了纪念屈原而流传下来的,那么这粽子到底是怎么来的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从南北朝以后,民间开始有粽子,源自百姓祭奠屈原的说法。话说当年屈原投身汨罗江之后,百姓莫不感叹哀伤,空有抱负的屈子就这样离开了楚国,实乃国家损失。所以百姓为免让鱼虾侵蚀屈子,就纷纷将米粮投入江中,希望鱼虾只顾吃这些米粮而不损伤屈子肉身。而后,据古书记载,是屈原托梦百姓说,米粮投入江中实则被江中的蛟龙所食,如果用艾叶包裹,再绑以五色绳,则可以免遭蛟龙吞食;这才有了后来的粽子。
世人都知道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其实在苏州、嘉兴等吴地,百姓吃粽子却是纪念伍子胥的。屈原乃楚人,伍子胥乃吴人,从历史上来看,越灭吴,楚灭越,吴地百姓怀念伍子胥顺理成章。在苏州,流传着划龙舟、包粽子这些习俗源于纪念“象天法地”筑苏州城的伍子胥。春秋末年伍子胥被杀、投尸胥江后。民间有传吴地百姓为保护伍子胥的尸体不被鱼虾啃食而将粽子掷于江中。吴地一带居民不但立祠,还以龙舟竞渡的方式纪念他。照此推算,吴地端午龙舟竞渡的历史比祭祀屈原早了200多年。
我们都知道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者屈原的。为了不使鱼虾损伤他的躯体,人们纷纷把装着米的竹筒投入江中。以后,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每到这一天,人们便竹筒装米,投入祭奠,这就是我国早的粽子——“筒粽”的由来,也就是所谓的竹筒饭。